一级预防

疫苗

  •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已授权以下单价疫苗(基于原始野生型病毒)供全球应用:

    • mRNA 疫苗:Comirnaty®(辉瑞/BioNTech);Spikevax®(Moderna)

    • 腺病毒载体疫苗:Vaxzevria®(阿斯利康);Jcovden® (杨森);CAd26.COV2.S(杨森)

    • 蛋白质亚单位疫苗:Nuvaxoid®(Novavax);Covovax®(印度血清研究所)

    • 灭活病毒疫苗:Covilo®(中国国药集团);CoronaVac®(科兴);VLA2001(Valneva)

    • WHO: COVID-19 vaccines technical documents Opens in new window

  • 疫苗供应和免疫接种计划各国有所不同。

    • 其他疫苗可能在某些国家获得批准。

    • 疫苗通常在紧急使用、临时或有条件上市批准等情况下可得以使用,但其有可能在某些国家已完整获批使用。

    • 新制剂在部分国家已可使用(例如,有一种吸入式疫苗在中国已可使用)。

    • 参阅当地 COVID-19 疫苗接种计划,获取更多信息。

  • 疫苗有效性取决于所使用的疫苗、主要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流行变体,以及接种后的时间。

    • 疫苗的初步获批基于正在进行的 3 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其中位随访时间为 2 个月。据报道,疫苗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总体初步效力为 95%(辉瑞/BioNTech)、94.1%(Moderna)、74%(阿斯利康)和 66.9%(杨森)。[360][361][362][363]

    • 首批全球疫苗推广使用的观察性证据表明,疫苗对于降低症状性或无症状性感染率、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死亡,以及甚至是可能对于减少再感染,均具有真实世界效力。然而,证据表明,基本接种时序接种后 6 个月内,疫苗对重症的保护力略有降低,而对所有临床疾病和感染的保护效力减退尤为凸显。在 6 个月时间内,疫苗针对重症的保护效力在全年龄组群体中下降了约 8%(>50 岁人群为 10%),疫苗针对症状性疾病的保护效力在 >50 岁人群中下降了 32%。[364] 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力减退最早开始于第 1 个月,并且持续减退至第 6 个月,此时的免疫水平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保护作用。[365]

    • 对 Alpha 变异株效力最高,对 Beta、Gamma 和 Delta 变异株的效力较低。[366] 与 Delta 变异株相比,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严重结局(例如,住院)的效力较低,但在完成基本接种时序后,多能保持 >50% 的效力,通过接种加强剂,效力可提高至 > 80%。[12] 尚不确定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多长时间,而一项研究表明为 4-6 个月。[367] 据报道,疫苗对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的效力无差异。[3][368]

    • 虽然现有单价疫苗在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亚型变异株)所致重症和死亡的效能良好,尤其是还接种加强剂时,但相对于其他变异株而言,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感染和有症状疾病的防护力较低且会迅速下降,即使接种了第 3 剂(即加强剂)。[369][370]

    • 在现流行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例如,BA.2.75、BA.4 和 BA.5)的背景下,已观察到一定程度的免疫逃逸/逃避。[371][372][373]

  • 在部分国家已有二价 mRNA 疫苗,并可能被建议作为加强免疫接种计划的一部分。

    • 二价疫苗针对的是两种 SARS-CoV-2 变体:原始野生型病毒和奥密克戎变体。部分二价疫苗基于奥密克戎 BA.1 亚变体研发,而另一些则是基于奥密克戎 BA.4 和 BA.5 亚变体研发。各国疫苗供应情况有所不同。

    • 研究表明,与原始野生型疫苗相比,基于 BA.1 研发的二价疫苗对奥密克戎变体产生的免疫防护力略高。[374] 然而,这些微小差异的临床相关性并不确定,而且缺乏公开发布的安全和疗效数据。[375][376] 目前暂无 BA.4/BA.5 疫苗的人类数据,疫苗准入依据为小鼠研究。[377]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获得支持性证据或监管部门批准之前,不应将含变异株的疫苗用于基础免疫系列接种。含变异株的疫苗可能用于首剂或第二剂加强免疫接种。然而,目前尚无充分数据来支持优先推荐二价疫苗,而非单价疫苗。比较二价加强剂与单价加强剂的免疫原性数据仅显示出微小优势,而对疫苗效力的影响仍有待证明。[373] 尽管有此建议,但二价疫苗可能在部分国家被用于基础免疫系列接种。[378]

    • 参阅当地 COVID-19 疫苗接种计划,获取更多信息。

  • WHO: draft landscape and tracker of COVID-19 candidate vaccines Opens in new window

疫苗:接种计划

  • 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部门建议,实施疫苗基本接种时序。

    • 根据所使用的疫苗和患者年龄,可建议采用一剂、两剂或三剂的接种方案。

    • 部分疫苗可能仅获批用于 ≥18 岁成人,而其他疫苗可能获批用于 ≥6 月龄儿童和成人。各国对疫苗的批准应用可能存在差别。

    • ≥12 岁儿童和青少年的剂量通常与 ≥18 岁者剂量相同。然而,对于 <12 岁儿童,则建议使用较低剂量,取决于所使用的疫苗品种。

    • 疫苗储存瓶可具有不同颜色的瓶盖,帮助识别特定年龄组的正确制剂和剂量,从而有助于减少用药错误风险。

    • 接种剂次之间的间隔取决于所使用的疫苗,在不同国家可能各异。部分国家可能会建议延长接种的时间间隔,因为这与更高的疫苗效力和更低的心肌炎风险具有相关性(例如对于年轻男性)。

  • 额外剂次疫苗接种可作为疫苗基本接种时序的一部分,推荐用于中重度免疫功能低下者。

    • WHO 建议,对于中重度免疫功能低下者,所有疫苗的基本接种时序应加以扩展,包括一剂额外剂次接种。[379]

    • 暂无免疫功能低下者进行第三剂接种后的疫苗效力研究。[380] 虽然并无直接证据表明此类患者产生抗体的能力提供了保护,但预计额外剂次接种至少可对部分患者提升保护力。[381]

  • 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部门建议,实施加强剂次疫苗接种。部分疫苗的加强剂次可能采用与基本接种时序不同的疫苗剂量。

    • WHO 建议,完成基本接种时序后的 4 至 6 个月,可对最高优先接种群体进行首剂加强剂次接种。一旦在这些群体中实现了较高的加强剂次疫苗覆盖率,就可考虑为其他优先级较低的接种群体进行加强剂次接种。[382]

    • 首剂加强剂次接种获益的证据通过免疫原性进行推断得出,对于预防有症状疾病、住院和死亡,以及预防严重不良事件和反应原性的总体确定性水平极低。[383] 已有观察数据支持第一针加强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随访期通常太短而无法评估长期有效性,试验参与人数较少,研究聚焦于血浆中和抗体而并未考虑细胞免疫所提供的保护作用。[384][385][386][387][388][389][390][391]

    • WHO 建议,对于以下人群,最后一剂次加强疫苗接种的 4 至 6 个月后,可考虑给予第二剂次加强疫苗接种:老年人;中重度免疫功能低下者;伴有合并症,从而出现重症风险较高的成人;孕妇;以及医务工作者。[392]

    • 第二剂次加强剂次疫苗接种的获益证据有限,主要来自以色列。[393][394][395] 无明确证据支持对 <60 岁,且无较高重症风险者给予第二剂次加强接种。[396]

    • 二价疫苗可在部分国家使用,并被推荐用于疫苗加强接种。单价疫苗不再被推荐用于加强剂次接种。参阅当地 COVID-19 疫苗接种计划,获取更多信息。

    • 在一些国家,基于 SARS-CoV-2 Beta 变异株的单价疫苗可作为以前接受过 mRNA 或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患者的加强剂。[397]

  • 异源疫苗接种计划可能在部分国家得到推荐。

    • WHO 建议应将同源性疫苗接种方案视为标准做法。但是,灵活接种方案亦受到支持,任何获批疫苗的两剂次异源性疫苗接种,均可用以完成一次基本接种时序。[398] 异源疫苗亦可用于加强剂次接种。[392]

    • 一项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发现,不同的异源性疫苗接种方案和同源性疫苗三剂次接种方案对于感染预防(即便针对不同变体)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两者相当。然而,对于减少死亡的有效性仍然不确定。[399]

  • COVID-19 疫苗和流感疫苗可以一起接种。

    • WHO 建议,任何剂量 COVID-19 疫苗与季节性流感灭活疫苗联合给药均可接受,并且可以在同一次就诊期间予以考虑(两者在不同侧肢体进行接种)。支持该建议的证据有限,但现有证据并未显示不良事件增加。暂无其他活疫苗或灭活疫苗的联合给药数据。[400]

    •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 4 期试验发现,同时接种 COVID-19 和流感疫苗不会引发安全性问题,多数全身反应为轻中度,而且免疫反应未受到不利影响。[401] 然而,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同时接种 COVID-19 mRNA 加强剂次和季节性流感疫苗,与接种后 0 至 7 天出现全身反应显著增加具有相关性,但多数反应通常较轻。[402]

  • 关于疫苗的选择、剂量方案、禁忌证、警告和注意事项等详细信息,可参阅当地 COVID-19 疫苗接种计划。

疫苗:特殊患者群体

  • 妊娠

    • WHO 建议为所有孕妇进行疫苗接种。不建议在疫苗接种前进行妊娠检测。不建议因疫苗接种推迟受孕或终止妊娠。[403]

    • 孕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有限。然而,现有数据并不支持妊娠期间接种疫苗后不良结局的风险升高。[404] 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无证据表明使用 mRNA 疫苗可使孕妇不良结局风险升高,包括流产、早产、胎盘早剥、肺栓塞、产后出血、母体死亡、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出生体重 Z-评分降低、5 分钟Apgar 评分 ≤7,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405][406][407][408] 然而,此类数据具有局限性,需进行持续监测,进一步评估风险。需要更多关于妊娠早期疫苗接种、非 mRNA 疫苗和婴儿长期结局的数据。

    • 新兴观察性证据表明,妊娠期间接种疫苗可以保护婴儿在出生后的前 4 个月内免遭感染,并减少 <6 月龄婴儿的收住院风险。[409][410] 然而,妊娠期间接种疫苗对新生儿有所获益的最佳时机尚未确定。[404]

  • 母乳喂养

    • WHO 建议为所有母乳喂养的女性进行疫苗接种。不建议因疫苗接种停止母乳喂养。[411]

    • 母乳喂养的女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有限。分娩后 6 个月内接受疫苗接种的女性,母乳中可检出疫苗衍生性 mRNA。其意义目前尚不清楚,需行进一步研究。[412]

    • 研究发现,接种疫苗后,SARS-CoV-2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A(IgA)和 IgG 抗体将在母乳中呈现旺盛分泌。[413] 然而,尚不清楚疫苗接种后,抗体可在母乳中持续存在多长时间,其对婴儿预防感染的效果亦未明了。

  • 儿童和青少年

    • WHO 建议,伴合并症和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儿童可给予疫苗接种。[414]

    • 疫苗在部分国家获批用于 6 月龄以上婴儿。现有证据表明,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接受。与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显著升高。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和获取长期随访数据。[415]

    • 由于参与初步临床实验的儿童数量有限,研究未能发现罕见不良反应(例如心肌炎)。然而,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VAERS)安全性监测记录了 9000 余例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的报道(截至 2021 年 7 月 16 日),其中 9.3% 为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肌炎(4.3%)。[416] 初步的真实世界数据尚未发现 5 岁至 11 岁儿童心肌炎风险升高。[417][418] 目前尚无 <5 岁儿童数据。

  • 免疫受损

    • 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是实质器官移植受者)的血清转换率显著降低,但在第二剂次接种后有所增加。然而,与普通人群相比,即使在第二剂次和第三剂次接种后,实质器官移植受者的血清转换仍呈严重降低。[419][420] 大约 20% 至 40%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尽管接受了多剂次 mRNA 疫苗接种,但却未产生抗体反应。[421]

    • 免疫抑制药物是与移植患者血清转换失败相关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但这取决于所使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皮质类固醇和麦考酚酯与血清转换失败风险升高具有相关性,而硫唑嘌呤和 mTOR 则无此关联。[420]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从疫苗接种到移植的时间间隔较短,或具有合并症(例如糖尿病、肾脏疾病)。[420][422]

    • 现有证据表明,HIV 感染者的血清转换率与健康对照者相似。[423]

    • 有研究表明,在接种疫苗加强剂后中断甲氨蝶呤治疗 2 周,4 周后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中抗体反应增强一倍,而且这种抗体反应的改善可以维持 12 周。然而,存在自报疾病活动度的暂时性恶化,而在 4 周时得到控制,12 周内缓解。[424]

    • 需行进一步研究,了解该群体疫苗接种效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数据表明,疫苗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效力可能降低。[425][426] 尚不确定疫苗是否可导致固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化;然而,疫苗接种后,有新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现有免疫性疾病急性发作的病例报道(例如多发性硬化)。[427][428][429][430][431] 需行进一步研究,了解该群体疫苗接种效力。

  • 恶性肿瘤

    • 数据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癌症患者的疫苗效力可能较低。与实体瘤相比,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抗体反应较低。同种异体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以及接受积极治疗者,其抗体反应亦较低。抗体反应因治疗方法不同而各有所异; 据报道,抗-CD20 治疗、Bruton 激酶抑制剂、维奈克拉、芦可替尼和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治疗的抗体反应较低。[432] 需行进一步研究,了解该群体疫苗接种效力。

疫苗:突破性感染

  • 突破性感染有可能在疫苗接种后出现。

    • 导致住院或死亡的突破性感染以及轻度或无症状感染据报道出现于完成充分疫苗接种者。[433][434]

    • 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在充分接种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患者中,46% 无症状,而 26% 患有重度或危重疾病,20% 患有中度疾病,7% 患有轻度疾病。[435] 在另一项研究中,突破性感染患者中每 1000 人-天的重症或死亡率为 4.08,未接种疫苗的匹配感染对照患者的这一数值为 3.6。[436]

    • 一项有关 18 项研究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未接种疫苗者与完全接种的突破性感染者相比,住院风险、有创机械通气或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以 Delta 变异株为主期间)。然而,未接种者显示出对氧疗需求增加。纳入该荟萃分析的研究数量有限,而且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很高;因此,对这些结果应谨慎解读。为了更精确地评估疫苗的有效性,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根据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调整的前瞻性研究。[437]

  • 接种疫苗者应仍被视为可能的传播源,并继续遵循当地公共卫生建议。

    • 少数证据表明,与未接种疫苗者相比,完全接种的突破性感染者具有类似的病毒载量,因此同样有可能传播感染,包括传播给完全接种疫苗的接触者。[438][439]

    • 暴露于充分接种疫苗指示病例的家庭接触者,其续发率与暴露于未接种疫苗指示病例的家庭接触者相似(接种疫苗为 25%,未接种疫苗为 23%)。[440]

  • 突破性感染和重症进展的危险因素与未接种疫苗者相似。

    • 突破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 ≥60 岁老年人衰弱、痴呆、生活在贫困地区、免疫功能障碍(包括 HIV 感染)、癌症(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正在接受积极癌症治疗者),以及肥胖。[441][442][443][444][445]

    • 高龄、性别为男性、合并症数量增加、既往 4 周曾入院治疗、高危职业、疗养院寄居、社会经济剥夺和吸烟史,均与突破性感染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升高具有相关性。[446]

    • 先前 SARS-CoV-2 感染可能与突破性感染风险降低具有相关性。[447]

  • 突破性感染已见诸报道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包括已接受加强剂次疫苗接种者)。

    • 尽管与 Delta 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突破性感染更为频发,但奥密克戎变异株收住院率更低。[448][449]

疫苗:不良事件

  • 参阅药物处方信息,获取特定疫苗相关性不良事件的详细信息。不良事件可因疫苗类型而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若干:

    • 常见 :注射部位反应、乏力、头痛、肌痛、关节痛、寒战、发热、皮疹、恶心/呕吐和腹泻;其通常呈轻度或中度,一般在接种后数天消退。

    • 不常见 :淋巴结肿大、超敏反应(包括全身过敏反应)、多汗、盗汗、失眠、头晕、嗜睡、虚弱、周身不适、腹痛、接种侧手臂疼痛,以及震颤

    • 罕见 :横纹肌炎(主要是腺病毒载体疫苗),吉兰巴雷综合征(主要是腺病毒载体疫苗),急性周围性面瘫,心肌炎/心包炎(主要是mRNA和蛋白亚单位疫苗)。疫苗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主要是腺病毒载体疫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是腺病毒载体疫苗),偏瘫/麻木,多形红斑,接种肢体广泛肿胀,面部肿胀(在有皮肤病填充史的人群中)

    • 参阅 并发症,获取心肌炎/心包炎和疫苗诱导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信息。

  • 月经改变亦见诸报道于疫苗接种后。[450] 然而,还需行进一步研究。

    •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接种疫苗与月经周期时长微量改变(时长为一天的改变)具有相关性,但与行经时长不具相关性。[451] 另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发现,42% 月经周期规律者出血量较平时为多,而采用长效可逆避孕者(71%)、绝经后女性(66%)和采用性别确认激素治疗者(39%)均出现突破性出血。[452]

    • 一项系统评价发现,52% 的女性称疫苗接种后出现了某些形式的月经问题,包括经量过多、子宫不规则出血和月经频繁最为常见。[453]

    • 欧洲药品管理局已建议将月经量过多作为 mRNA 疫苗的不良反应加入产品信息。[454]

  • 临床试验、病例报告、个案研究和观察性研究中都有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包括致死性不良事件(例如,神经系统疾病、皮肤表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活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肌梗死)。[455][456][457][458][459] 然而,部分患者的因果关系可能尚未得到证实。对不良事件的详细讨论超出了本专题范围。

  • 通过当地报告系统,将所有疫苗接种后可疑不良事件进行上报。这在部分国家为强制性要求。不良事件监测极其重要,其可揭示临床试验中未发现的,发生率较低的其他严重不良事件。mRNA 疫苗既往未被批准用于人类,因此,这些类型疫苗暂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长期数据。

单克隆抗体:暴露前预防

  • tixagevimab/cilgavimab 在部分国家获批用于暴露前预防。

    • tixagevimab/cilgavimab 是一种长效、中和性单克隆抗体联合,具有抗 SARS-CoV-2 活性。其设计旨在附着于病毒的两个不同位点刺突蛋白。

    • 其在美国、英国和欧洲获批进行使用。[461][462][463] 然而,由于没有足够数据表明该药物对奥密克戎变体及其亚变体的防护力持续时间,因此英国政府暂未采购该药物。[464]

  • tixagevimab/cilgavimab 的使用建议各个指南有所不同。可查阅当地指南。

    •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南专家组建议,对于近期未出现 SARS-CoV-2 感染、近期未暴露于 SARS-CoV-2 感染者、以及中至重度免疫功能低下且可能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不足,或由于有记录的严重药物反应从而无法充分接种任何可获取的 COVID-19 疫苗的 ≥12 岁(体重 ≥40 kg)儿童和成人,可使用 tixagevimab/cilgavimab 进行暴露前预防。这包括晚期或未经治疗的 HIV 感染者。使用 tixagevimab/cilgavimab 的决策应基于耐药性亚型变异株的区域流行率和患者个人的感染及重症风险。仍然建议采取预防措施避免 SARS-CoV-2 暴露。[465]

    • 美国传染病学会支持,在 tixagevimab/cilgavimab 对主要的区域变异株有效时,可将其用于暴露前预防。但反对将 tixagevimab/cilgavimab 用于暴露后预防,除非对主要的地区变异株有效。[466]

  • 给予该治疗之前,应查询当地药物处方集,获取禁忌证、药物警告、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信息。

    • tixagevimab/cilgavimab 以单剂先后连续两次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

    • 已有包括全身过敏反应在内的严重超敏反应见诸报道。用药后监测和观察患者至少 1 小时。

    • 与 COVID-19 疫苗一起接种存在交叉反应性超敏反应风险,对 COVID-19 疫苗有严重超敏反应史者,应考虑在 tixagevimab/cilgavimab 用药之前,请过敏专科人士/免疫专科人士会诊。

    • 临床试验中较少报道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然而,此类事件是否由药物引发尚不清楚。

  • 循环 SARS-CoV-2 变体可能与对单克隆抗体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 体外数据显示,奥密克戎 BA.1、BA.4 和 BA.5 亚变体对 tixagevimab/cilgavimab 的敏感性下降,而 BA.2 亚变体对其敏感性则没有变化。[465] 然而,制药商声称,体内数据提示,tixagevimab/cilgavimab 对奥密克戎亚变体可保持中和活性。[467]

    • 剂量建议取决于当地流行变体,以及患者之前是否曾接受治疗。可能需要每 6 个月重复给药一次。[465]

    • 查阅当地指南,获取特定变体和耐药性详细信息。

  • 证据有限。

    • 在一项正在进行的多中心、双盲、平行群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tixagevimab/cilgavimab 在主要分析中(用药后中位时间 83 天)将发生症状性疾病的风险降低了 76.7%(相对风险降低),在中位时间 6 个月的随访中,相对风险据报道降低了 82.8%。所有重症或危重病例均据报道出现于安慰剂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注射部位反应。[468]

    • 一项小型队列研究发现,对于进行充分疫苗接种的免疫介导性炎性疾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暴露前给予 tixagevimab/cilgavimab 与感染风险降低具有相关性。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结果应予以谨慎解读。[469]

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感染防控

  • 查阅当地感染防控规程;此处仅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南基本原则。[470][471]

  • 对所有人(包括患者、到访者和其他进入机构者)在与机构的第一接触点进行 COVID-19 筛查,从而得到早期识别。

  • 立即将所有疑似或确诊病例隔离在与其他患者分开的通风良好区域。如果可能,将患者置于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内。若无法安置于单人房间,将所有病例置于同一通风足够良好的房间内,并确保患者之间至少保持 1 m(3 ft)距离。

  • 始终执行标准防护措施:

    • 执行手和呼吸道卫生措施

    • 给予患者佩戴医用口罩

    • 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 实施安全的废弃物管理和环境清洁举措。

  • 进入疑似或确诊病例收容房间前,应对于飞沫和接触施行额外防护措施。

    • 进入疑似或确诊病例房间之前,应佩戴呼吸器或医用口罩,以及穿戴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即医用防护袍、手套、护目镜)。

    • 以下情况中应佩戴呼吸器: 在已知通风不良,或无法对通风情况进行评估,或通风系统未得到恰当维护的诊疗环境中;基于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和偏好,以及他们对于能够给予其最大程度保护从而免于感染的措施取向,决定是否佩戴呼吸器。

    • 应始终确保恰当的口罩佩戴,以及恰当的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其他感染预防措施。

    • 强烈建议在已知或疑似出现社区传播或聚集性传播地区的卫生机构中实行普遍佩戴口罩。

  • 在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采取空气传播防护措施,包括将患者置于负压房间内,以及佩戴防颗粒物呼吸器。

    • 进行气溶胶生成性操作时,以及在对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进行常规性此类操作的环境中(例如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室),呼吸器应始终与其他个人防护装备一同穿戴。

    • 部分国家和组织建议在所有涉及 COVID-19 患者照护时,采取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 所有为实验室检测而收集的标本都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

  • 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可为医务工作者提供高水平防护。

    • 一项快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与不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相比,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可对感染形成显著保护力。高度确定证据表明,使用 N95 口罩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穿戴手套和防护服未见明显效果。缺乏证据表明不同个人防护装备联合应用的效能。[472]

  • 初级医疗保健医生应尽可能避免对初级医疗保健中疑似 COVID-19 患者进行面对面评估,以避免感染。多数患者可通过电话或视频咨询,进行远程管理。[473]

  • 已有详细的感染防控指南:

普通公众感染防控措施

  • 各国公共卫生建议有所不同,应查阅当地指南。

    • 通常建议自身与他人保持至少 1 至 2 m(3 至 6 ft)距离(该建议因国家而异),常用肥皂和水(或至少含 60% 酒精的洗手液)清洗双手,咳嗽和打喷嚏时捂住口鼻,避开人群和通风不良空间,对频繁接触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监测健康状况并在必要时进行自我隔离或就医,以及接种疫苗。[474][475]

    • WHO: advice for the public –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pens in new window

  • 各国有时可能实施非药物干预,以减少和延缓病毒传播(例如社交疏离、封锁城市、下达居家令、执行宵禁、关闭非必要商业场所、禁止集会、关闭学校和大学、远程工作、对暴露人群进行隔离检疫等)。

    • 对非药物干预具有更多限制的国家与对非药物干预加以更少限制的国家进行比较后发现,任何非药物干预的实施均与病例增长显著减少具有相关性。但是,所有被研究国家中,相比强度更弱的限制性非药物干预,强度更高的限制性非药物干预未呈现清晰、显著的获益效应。[476]

    • 基于社区的大规模隔离所带来负面后果包括心理困扰、粮食危机、经济挑战、医疗可及性减少、不平等沟通加剧、以次充好的教育,以及基于性别的暴力。[477]

  • 部分国家已发布指南,支持大流行下一阶段的应对,即与 COVID-19 共存。这一新阶段重点在于保护病毒感染风险最高者。可查阅当地指南。

  • 以下指南已在英国得以发布:

口罩

  • 口罩佩戴的公共卫生建议各国有所不同,应查阅当地指南。除某些高风险情况外,诸多国家已经终止口罩佩戴的强制规定。

  • WHO 建议,在出现社区传播或聚集性传播的环境中,在与非家庭成员沟通交流时,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或是否存在感染史,都应在以下情况下佩戴口罩:[471]

    • 通风不良或无法进行评估的室内环境,无论是否可以保持至少 1 米(3 英尺)的躯体距离

    • 通风良好,但无法保持躯体距离的室内环境

    • 无法保持躯体距离的户外环境

    • 对于出现感染严重并发症风险较高者,如果在任何情况下均无法保持躯体距离。

  • 口罩不推荐用于:

    • 在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中

    • 在 <5 岁的儿童中进行源头控制(基于风险的方法应适用于 6-11 岁儿童)

    • 有严重认知或呼吸损害、发育障碍、失能或其他特定健康问题且难以戴口罩的儿童,或者其健康状况妨碍戴口罩的儿童。

  • 无高质量或直接科学证据支持健康人士在社区环境中广泛使用口罩。有效性数据基于有限且一致性欠缺的观察性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 唯一对于口罩在社区中使用有效性进行调查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与不给予口罩佩戴建议相比,出门在外时佩戴外科口罩的建议,并未减少感染。然而,对于口罩是否可以减少从口罩佩戴者到他人的疾病传播(源头控制),该研究并未进行评估。[478] 来自其他呼吸道病毒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口罩对于限制传播并无显著获益,但证据质量较劣,且非 SARS-CoV-2 特定研究。[479]

    • 一份 Cochrane 评价发现,佩戴口罩对流感样疾病感染人数影响不大,甚至无影响。但是,该结论基于低确定性证据,不包括当前大流行研究结果。[480]

    • 一项实时快速分析发现,口罩对于呼吸道感染预防有效性的证据强度在医疗机构中高于社区环境;然而,SARS-CoV-2 感染对比有效性的直接证据不足。在社区环境中使用和不使用任何口罩的证据均为低-中强度,其主要根据为方法学存在局限性的观察性研究。[481][482]

    • 与医用级别口罩相比,布料口罩对于预防病毒传播功效有限,并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升高,而功效则取决于多重因素(例如材料类型、层数、贴合度、湿度水平)。[483][484]

  • 佩戴口罩的危害和缺点包括头痛、呼吸困难、面部皮肤损伤、刺激性皮炎、痤疮加重、特定人群(例如儿童、学习障碍者、精神疾病或认知损害、哮喘、急慢性呼吸疾病、面部创伤或近期口腔颌面手术、生活于炎热潮湿环境中)难以佩戴口罩、心理问题、沟通困难、依从性不佳、医疗废物处理问题和病毒载量增加。对所有可减少口罩接受度、依从性和有效性的不良反应,进行量化的数据不足。[471][485][486]

    • 据报道,面部皮肤病总体患病率为 55%。[487]

    • 共识建议为,连续佩戴口罩 1 至 2 小时后,应暂停使用(特别是某些人群 [例如孕妇、儿童、伴呼吸道疾病或癫痫者])。[488]

    • BMJ: mask related acne ('maskne') and other facial dermatoses Opens in new window

旅行相关性感染控制措施

  • 诸多国家实施了包括完全或部分关闭边境、出入境筛查和/或旅行者隔离等措施;然而,此类措施在多数国家已不再施行。参阅当地指南。

    • 极低等至低等证据表明,旅行相关性管控措施可能有助于限制感染跨境传播。跨境旅行限制可能比出入境筛查更有效,并且与其他措施(例如隔离、观察)相结合,筛查可能更为有效。[489]

    • 低确定性证据表明,在旅行枢纽进行筛查可能会稍微减缓感染病例输入;但是,证据基础来自两项数学模型研究,因而受到其假设性限制。有证据表明,对看似明显健康者进行一次性筛查,可能漏诊 40% 至 100% 感染者,但该结论的确定性为极低至中等。在患病率极低的环境中,对症状或体温进行筛查,可能会产生极少的假阴性和许多真阴性,但总体准确性较低。反复进行筛查最终可能导致更多病例被发现,并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带来的影响。[490]

    • 一项 Cochrane 评价发现隔离检疫对减少感染人数和死亡例数十分重要,尤其当较早开始启动,以及与其他防控措施结合使用时。但是,当前证据有限,因为大多数研究基于对于重要模型参数进行假设推拟的数学建模。[491]

  • 强制检疫可能带来长期的社会心理影响。[492][493]

生活方式调整

  • 生活方式改良(例如戒烟、减重)可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并且可能是其他干预措施的有用辅助手段。[494]

  • WHO 建议,鉴于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有关的公认危害,烟草使用者应停止使用烟草。[225]

内容使用需遵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