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审阅: 10 五月 2023
最后更新: 18 三月 2021

This page compiles our content related to 心律失常概述(心脏).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llow the links below to our full BMJ Best Practice topics on the relevant conditions and symptoms.

简介

疾病
描述

特征为起源于心房内不连续区域的快速规则心律。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包括儿茶酚胺过量、地高辛中毒、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病。ECG 显示,每个 QRS 波前都有 P 波,但不同于窦性心律情况下的 P 波。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终止都很突然。可能评估对迷走神经刺激和腺苷的反应,据此排除其他诊断。[1]

典型的心房扑动(围绕三尖瓣环逆时针折返的心房扑动)是一种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率为 250-320 次/分,心室率为 120-160 次/分,常伴有房室传导比例为 2:1 的房室传导阻滞。ECG 显示锯齿样波(F 波),F 波在 II、III 和 aVF 导联为负向,在 V1 导联为正向。心房扑动的节律与心房颤动密切相关。[2][3][4]

房颤的特点是无序的心房活动和不规则的心室反应,是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急性房颤是指新发的或者首次检出的房颤,不论是否具有临床症状。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形状和时向都不规则的快速震荡的颤动波,并且有无规律的不规则QRS复合波。[4][5]

房颤的特点是无序的心房活动和不规则的心室反应,是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慢性 AF 可能为阵发性(定义为发作次数>1 次、发作持续时间≥30 秒且在 7 天内自发终止的复发性 AF),持续性(发作持续时间>7 天或发作持续时间<7 天但需要使用药物或电击复律的 AF),长期持续性(持续性 AF 的一种亚型,定义为发作持续时间>1 年的持续性 AF),或者永久性(通过心脏复律难以治疗或被视为最终的心律)

心电图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时向均不规则的快速颤动波,在房室传导完整的情况下导致心室不规则的反应

“孤立性 AF”指患者年龄小于 60 岁,并且无超声心动图或临床证据表明患者有心、肺或循环系统疾病。然而,目前各种定义并不一致,并且所有 AF 患者都存在某种形式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孤立性 AF”一词可能会造成混淆,最好不要使用。[5]

最常见的诊断为预激综合征(WPW 综合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扑和房颤。 心率通常在 150-240 次/分钟之间变化。 先天性心脏异常(尤其是Ebstein畸形)是其强危险因素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指心率超过 100 次/min,持续至少 30 s 或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在 30 s 内终止的异位室性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宽 QRS 波(持续超过 120 ms)心动过速,心率不低于 100 次/min。持续性 VT 通常见于缺血性心肌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但在非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中,也可能观察到特发性 VT。[6]

异位室性心律伴 QRS 段增宽(≥120 ms),至少连续 3 次搏动的心率超过 100 次/分,但可在 30 秒内自行终止。[6] 非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可为单一形态或多态性,周期为180~600ms不等。它可能会发生在没有潜在心脏疾病的患者中,但更常见的是与以下疾病相关: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脏病;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如QT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包括药物中毒;或电解质失衡。[7]

以 ECG 显示 QT 间期延长为特征,可能先天存在,也可能后天获得。在先天性 LQTS 患者中, 15 种已识别基因的突变会引起多种离子通道病(影响心肌复极),从而导致 QT 间期延长。后天性 LQTS 可能继发于服用导致 QT 间期延长的药物、电解质紊乱或缓慢性心律失常。ECG 显示 QT 间期延长和 T 波形态异常。[8] 患者发生晕厥、室性心律失常(例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除非发现可逆性病因,否则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对于某些病例,需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突发心脏骤停是由心脏泵血功能停止造成的、突发的循环衰竭状态,可由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电活动(存在电活动但没有心排量)和心搏停止这四种心律失常引起

心动过缓是指心率慢于 50 次/分的任何心律(包括一过性情况)。有人认为心动过缓应定义为心率 <60 次/分;但目前对此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心动过缓应定义为心率 <50 次/分。 [9] 一些患者即使平时无症状,为了避免致命性并发症,也须进行干预治疗(例如起搏器植入)。 这种心律失常的原因可以是急性的、慢性的或是阵发性长期存在的。 其中包括:窦房结功能障碍(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静止或停搏,窦房结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障碍[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Ⅰ型、莫氏Ⅱ型、2:1传导、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等律性分离、干扰性分离)。

房室传导阻滞指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某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本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心率小于40次/分、高血压(或低血压,但较少见)、大炮波(cannon atrial waves)、恶心或呕吐,以及低氧血症。本病可按照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分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阻滞程度并不直接相关。强危险因素包括房室结阻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以及迷走神经张力升高。本病可发生于莱姆病患者。[9][10]

心悸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心跳的异常察觉。[11] 可能见于无生命危险的心脏疾病(例如心室和心房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潜在致命疾病(例如室性心动过速,肥厚型心肌病,Brugada 综合征和 QT 延长综合征)。[12]对心悸的详细评估(如速率、规律的程度、与体位的关系、觉醒时出现)有助于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12]

心动过速通常指心率不低于100次/min,它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也可以是潜在疾病的表现。 目前一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分类方法有助于心动过速的管理和评估。 这些分类包括:窦性和非窦性;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窄和宽QRS复合波心动过速;规律和不规律的心律失常;以及根据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类

典型的地高辛症状包括胃肠道、全身和/或心血管系统症状。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典型的、地高辛中毒的心律失常的表现。最初的检查重点应该放在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果存在且患者确诊为地高辛中毒,应考虑使用抗地高辛抗体片段(抗原结合片段 antigen-binding fragment,Fab)治疗。[13]

撰稿人

作者

Editorial Team

BMJ Publishing Group

利益声明

This overview has been compiled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existing sub-topics.

内容使用需遵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