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审阅: 23 Jun 2024
最后更新: 18 Mar 2021

本页汇编了我们与心律失常概述(心脏)有关的内容。有关诊断和治疗的更多信息,请按照下方链接参阅我们关于相关疾病和症状的 BMJ Best Practice 临床实践完整专题。

简介

疾病描述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特征为起源于心房内不连续区域的快速规则心律。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包括儿茶酚胺过量、地高辛中毒、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病。ECG 显示,每个 QRS 波前都有 P 波,但不同于窦性心律情况下的 P 波。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终止都很突然。可能评估对迷走神经刺激和腺苷的反应,据此排除其他诊断。[1]

心房扑动

典型的心房扑动(围绕三尖瓣环逆时针折返的心房扑动)是一种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率为 250-320 次/分,心室率为 120-160 次/分,常伴有房室传导比例为 2:1 的房室传导阻滞。ECG 显示锯齿样波(F 波),F 波在 II、III 和 aVF 导联为负向,在 V1 导联为正向。心房扑动的节律与心房颤动密切相关。[2][3][4]

急性心房纤颤动

房颤的特点是无序的心房活动和不规则的心室反应,是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急性房颤是指新发的或者首次检出的房颤,不论是否具有临床症状。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形状和时向都不规则的快速震荡的颤动波,并且有无规律的不规则QRS复合波。[4][5]

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的特点是无序的心房活动和不规则的心室反应,是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慢性 AF 可能为阵发性(定义为发作次数>1 次、发作持续时间≥30 秒且在 7 天内自发终止的复发性 AF),持续性(发作持续时间>7 天或发作持续时间<7 天但需要使用药物或电击复律的 AF),长期持续性(持续性 AF 的一种亚型,定义为发作持续时间>1 年的持续性 AF),或者永久性(通过心脏复律难以治疗或被视为最终的心律)

心电图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时向均不规则的快速颤动波,在房室传导完整的情况下导致心室不规则的反应

“孤立性 AF”指患者年龄小于 60 岁,并且无超声心动图或临床证据表明患者有心、肺或循环系统疾病。然而,目前各种定义并不一致,并且所有 AF 患者都存在某种形式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孤立性 AF”一词可能会造成混淆,最好不要使用。[5]

预激综合征(WPW 综合征)

最常见的诊断为预激综合征(WPW 综合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扑和房颤。 心率通常在 150-240 次/分钟之间变化。 先天性心脏异常(尤其是Ebstein畸形)是其强危险因素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指心率超过 100 次/min,持续至少 30 s 或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在 30 s 内终止的异位室性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宽 QRS 波(持续超过 120 ms)心动过速,心率不低于 100 次/min。持续性 VT 通常见于缺血性心肌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但在非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中,也可能观察到特发性 VT。[6]

非持续性心动过速

异位室性心律伴 QRS 段增宽(≥120 ms),至少连续 3 次搏动的心率超过 100 次/分,但可在 30 秒内自行终止。[6] 非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可为单一形态或多态性,周期为180~600ms不等。它可能会发生在没有潜在心脏疾病的患者中,但更常见的是与以下疾病相关: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脏病;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如QT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包括药物中毒;或电解质失衡。[7]

长QT综合征(LQTS)

以 ECG 显示 QT 间期延长为特征,可能先天存在,也可能后天获得。在先天性 LQTS 患者中, 15 种已识别基因的突变会引起多种离子通道病(影响心肌复极),从而导致 QT 间期延长。后天性 LQTS 可能继发于服用导致 QT 间期延长的药物、电解质紊乱或缓慢性心律失常。ECG 显示 QT 间期延长和 T 波形态异常。[8] 患者发生晕厥、室性心律失常(例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除非发现可逆性病因,否则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对于某些病例,需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心脏停搏

突发心脏骤停是由心脏泵血功能停止造成的、突发的循环衰竭状态,可由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电活动(存在电活动但没有心排量)和心搏停止这四种心律失常引起

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是指心率慢于 50 次/分的任何心律(包括一过性情况)。有人认为心动过缓应定义为心率 <60 次/分;但目前对此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心动过缓应定义为心率 <50 次/分。 [9] 一些患者即使平时无症状,为了避免致命性并发症,也须进行干预治疗(例如起搏器植入)。 这种心律失常的原因可以是急性的、慢性的或是阵发性长期存在的。 其中包括:窦房结功能障碍(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静止或停搏,窦房结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障碍[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Ⅰ型、莫氏Ⅱ型、2:1传导、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等律性分离、干扰性分离)。

房室(AV)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指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某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本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心率小于40次/分、高血压(或低血压,但较少见)、大炮波(cannon atrial waves)、恶心或呕吐,以及低氧血症。本病可按照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分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阻滞程度并不直接相关。强危险因素包括房室结阻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以及迷走神经张力升高。本病可发生于莱姆病患者。[9][10]

心悸评估

心悸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心跳的异常察觉。[11] 可能见于无生命危险的心脏疾病(例如心室和心房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潜在致命疾病(例如室性心动过速,肥厚型心肌病,Brugada 综合征和 QT 延长综合征)。[12]对心悸的详细评估(如速率、规律的程度、与体位的关系、觉醒时出现)有助于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12]

心动过速评估

心动过速通常指心率不低于100次/min,它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也可以是潜在疾病的表现。 目前一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分类方法有助于心动过速的管理和评估。 这些分类包括:窦性和非窦性;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窄和宽QRS复合波心动过速;规律和不规律的心律失常;以及根据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类

地高辛过量

典型的地高辛症状包括胃肠道、全身和/或心血管系统症状。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典型的、地高辛中毒的心律失常的表现。最初的检查重点应该放在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果存在且患者确诊为地高辛中毒,应考虑使用抗地高辛抗体片段(抗原结合片段 antigen-binding fragment,Fab)治疗。[13]

撰稿人

作者

Editorial Team

BMJ Publishing Group

利益声明

This overview has been compiled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existing sub-topics.

内容使用需遵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