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

mpox 由猴痘病毒(MPXV;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引发,这是一种双链 DNA 病毒。1958 年,对发生于猴子中的痘样疾病进行调查后,首次分离出该病毒。1970 年首次在人类中发现该病毒。[5][11]

病毒学

  • 该病毒具有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50][51]

    • 分支一(Ⅰ):曾称为中非(刚果盆地)分支。包括亚分支 Ⅰa (以前大多的分支 Ⅰ)和 Ⅰb。[11] 分支 Ⅰb 是 2023 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次疫情暴发中(其中性传播为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首次发现的新分支。[52]

    • 分支 Ⅱ:曾称为西非分支。包含亚分支 Ⅱa 和 Ⅱb;与分支 Ⅰ 相比,分支 Ⅱ 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更轻、死亡人数更少,以及人际传播能更有限。[5]

  • 2022 年全球分支 Ⅱ 型 mpox 暴发中流行的变异株属于分支 Ⅱb。分支 Ⅱb 病毒包含 A.1、A.1.1、A.2、A.2.1、A.2.2、A.3 和 B.1 谱系。[50][53][54][55]​​ 

    • 暴发中的大多数病例属于 B.1 谱系(或其后代),据估计,该谱系出现于 2022 年 3 月。但是,少数病例属于 A.2 谱系。B.1 谱系中出现了少量的多样性改变。

    • 有证据表明,在 2022 年疫情暴发前,有持续性人类传播,但尚无针对提高人类传播适应性的明确证据。[54][56][57]

    •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观察到的基因组变化是否导致表型变化(例如,传播性增强、毒力增强、免疫逃逸、抗病毒耐药性增强)。

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

  • 在 2022 年分支 Ⅱ 所致全球 mpox 暴发之前,人畜共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发生于 62% 的病例),尤其是在流行国家。[58][59]

  • 该病毒可从不同的野生动物(例如猴和啮齿类动物)传播至人类,但其天然宿主未知。动物至人类的传播可通过以下途径发生:被受感染动物叮咬或者挠抓;在猎取、捕获、剥皮、烹饪或摄入受感染动物等活动期间;或者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体液。尚不清楚病毒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程度。[1]

  • 人畜间传播(反向人畜共患病)尚未见报道,但理论上存在该风险。[60]

人际传播

  • 人际传播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性皮肤或黏膜病变处以及呼吸道飞沫发生(可能通过短距离气溶胶传播,这需要长期密切接触)。污染物传播(例如来自受污染的衣物或织物)和围产期传播也有可能。[1][61]

  • 性接触是近期疫情暴发中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在 2022 年全球分支 Ⅱ 型 mpox 暴发中,几乎所有病例都存在人际接触史,尤其是性接触,但也有少数病例的传播途径不明。[59][62]​​ 2023 年 11 月,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次报告了一起与性接触相关的分支 Ⅰb 聚集性感染(与商业性性工作相关的异性性行为传播,以及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小规模聚集性病例)。[27][63][64]

  • 通过直接接触病损传播

    • 现有证据表明,2022 年全球分支 Ⅱ 型 mpox 暴发中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在与猴痘患者的性交过程中密切接触其皮肤或黏膜病变处。[62]​​[65]

    • 大约 74% 的患者报告在诊断前 21 日内有性行为。[15] 然而,亦有少数病例无性暴露史。[66][67]​ 在女性中,25% 的感染与性传播(即家庭或职业传播)无关,这一比例显著高于男性。[39] 家庭密切接触是儿童最常见的传播途径。​[68][69]​​​​

    • 皮肤接触可能是主要的传播方式,而不是通过呼吸途径或接触体液传播,因为与喉、鼻咽、血液和尿液样本相比,皮肤和肛门生殖器样本中的病毒载量更高。[70][71][72]​​[73]

    • 在最近的疫情爆发前,几乎没有关于性传播的数据。[15]

  • 通过接触体液传播

    • 为进一步了解通过接触体液的传播,还需更多信息。[1] 尽管已知性行为期间的密切身体接触可导致传播,但是尚不清楚性行为期间的体液在传播方面的作用(如果存在作用)。[74][75]​​

    • 已在精液、血液、血清、血浆、粪便、尿液和唾液等多种体液中检测到该病毒。[62][76]​​ 对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在患病的最初 2 周和症状出现后长达 16 日内,在各种体液中都有猴痘病毒的脱落。在整个感染病程中,精液中的病毒载量通常很低。[77][78]​​​​ 需要对这些体液的感染潜力及其在疾病传播中的潜在作用进行进一步研究。

    • 目前还没有通过人类来源的物质发生传播的确诊病例记录。[79]

  • 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传播

    • 为进一步了解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的传播,还需更多信息。[1]

    • 从理论上讲,空气传播是一个问题,但目前尚无关于经空气传播的确诊病例报告。尽管有可能,但经呼吸道传播的风险似乎很低。[54][62][80]

  • 通过污染物传播

    • 污染物传播不常见,但并非无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表面或物体而感染的风险被认为较低。 在没有任何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的病例中,可怀疑污染物传播,但这很难确认。[81]

    • 已在感染病例所在家庭和医院环境中物体、表面和空气样本(来自更换床上用品时空气中的皮肤颗粒)检出猴痘病毒 DNA,在某些研究中检测到活病毒,但未在其他研究中检测到。[82][83][84][85][86][87][88]​然而,样本中检出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并不意味着会发生传播或感染,仍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

  • 围产期传播

    • 已有关于围产期传播的报道。[89] 没有充分证据确定是否可通过母乳喂养传播。[90] 但已有一例母乳喂养婴儿猴痘病例的报道,很可能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91]

​无症状和症状前传播

  • 尚不清楚无症状或症状前传播可能发生的程度。[74][92]

  • 已证实在症状出现之前可发生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脱落,以及在症状出现前就可发生病毒传播。[93][94][95] 无症状感染已得到描述,但无症状感染可能呈现的程度尚不明确。[96][97]

  • 一些小型观察性研究在少数肛门直肠样本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呈阳性的男性中发现了无症状感染病例。[98][99][100]

  • 无症状感染可能是病毒持续传播的一个因素,从而导致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的出现。[101]​ 然而,对无症状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发现的感染率非常低,这表明未被发现的感染不太可能是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102][103][104][105]

​病毒传播因素

  • 潜伏期:通常为 6-13 日(范围为 1-21 日)。以往未知传播会发生在潜伏期。[1][11]​​​​​​​ 2022 年全球分支 Ⅱ 型 mpox 暴发的数据表明,平均潜伏期约为 7 日(范围为 3-20 日),短于既往暴发的潜伏期。[106][107]

  • R₀(在未免疫人群中,预计由单个原发病例引起的继发病例数):根据有限的数据,历史上估计为 0.8,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流行总是有可能消失,因为传播效率低下。[5]​ 然而,在 2022 年全球分支 Ⅱ 型 mpox 暴发中,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中的 R₀ 估计为>1。[108][109]

  • 续发率:历史上报告的续发率为 0.3%-10.2%,具体取决于病毒分支。然而,现有研究中,半数以上报道称续发率为 0%。[4]​ 2013 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发的疫情中,16 个家庭的家庭密切接触者续发率为 50%。[110] 据报道,非性密切接触者病例的续发率是 1%-1.6%。[111]​ 由于暴发期间存在病例确认偏倚,续发率很可能被高估。[5] 民航飞机上的传播风险似乎很低,在受感染旅客的邻座乘客中尚未发现继发性病例。[112]​​然而,可用于评估该风险的证据有限。

病理生理学

关于病理生理学的数据有限。[96] 病毒进入后,病毒在接种部位(例如,皮肤或呼吸道途径)复制。该病毒可感染呼吸道的上皮细胞、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或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糖胺聚糖结合,发生内吞作用进入细胞。感染细胞行进至附近的引流区淋巴结(原发性病毒血症)。病毒通过循环到达远处的淋巴结和器官。此感染阶段无症状。在前驱期,从淋巴器官到皮肤和其他器官(例如眼、肺、胃肠道、性腺)发生继发性病毒血症,并在触发免疫系统后出现非特异性症状。皮肤和黏膜的感染导致出现脓疱和溃疡。[113][114][115] 对病理生理学的详细讨论不在本专题范围内。

内容使用需遵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