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
病理生理学
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无论肾脏损伤的病因如何(即,糖尿病、高血压或肾小球疾病),肾脏损伤一旦发生,便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15][16]
肾脏损伤时,为了应对肾单位的丧失以保持恒定的肾小球滤过率,肾脏会出现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球内压升高现象。
肾小球对转化生长因子 β (TGF-β)、脂肪酸、氧化应激的促炎症标志物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升高,可能引起系膜基质积聚,导致系膜细胞增殖、炎症、纤维化和肾小球瘢痕。
此外,肾脏损伤还会导致血管紧张素 II 升高,引起 TGF-β 上调,进而导致肾小球内的胶原合成增加和瘢痕形成。
形态学改变以及与之伴随的生化、细胞和分子学改变,都对肾脏瘢痕的进展和肾功能的丧失起到了推动作用。
所有形式的慢性肾脏病还与小管-间质疾病有所关联;具体的损伤机制不明,但认为可能继发于导致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的血供下降、淋巴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
分类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分类[1]
KDIGO 根据病因(cause, C)、肾小球滤过率分类(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和白蛋白尿分类(albuminuria, A)对 CKD 进行分类。
从病史中可以确定病因(例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硬化)。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分类基于 GFR(mL/(min·1.73m²)):
G1:GFR ≥90(正常或偏高)
G2 GFR 60-89:轻度下降
G3a GFR 45-59:轻度至中度下降
G3b GFR 30-44:中度至重度下降
G4 GFR 15-29:重度下降
G5 GFR <15:肾功能衰竭。
蛋白尿分类基于白蛋白排泄率(albumin excretion rate, AER)或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 ACR):
A1 AER <30 mg 白蛋白/24 小时,或 ACR <3 mg/mmol(<30 mg/g):正常至轻度升高
A2 AER 30-300 mg 白蛋白/24 小时,或 ACR 为 3-30 mg/mmol(30-300 mg/g):中度升高
A3 AER >300 mg 白蛋白/24 小时,或 ACR >30 mg/mmol(>300 mg/g):重度升高。
现有大量文献使用微量白蛋白尿这一术语。但是,KDIGO 工作小组鼓励采用“白蛋白尿”一词,并随后对其水平或含量进行定量。[1]
尿液 ACR >220 mg/mmol(>2200 mg/g)可能伴有肾病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例如低血清白蛋白、水肿和高血清胆固醇)。[1]
然而,肾病水平蛋白尿的常规定义为每 24 小时 >3.5 g 蛋白尿。[2]
内容使用需遵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