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来鸿:将《BMJ Best Practice 临床实践》应用于临床教学卓有成效!

作者简介:
张妲,2005 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系,2009 年至 2012 年就读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该科室为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得到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换代,更无法对取得精准、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目前已有多种临床知识工具可供临床教学应用,对于本次尝试,我们采用了 BMJ 出版集团研发的 BMJ Best Practice 临床实践(以下简称 BP)作为信息源,观察学生施教前后的知识掌握程度变化。

我们在 BP 中找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专题,发放予内分泌科轮转本科学员,要求其教学前三日进行阅读,自行提炼知识要点,并分别制作 20 分钟课件。在教学当日,首先由学员依次进行课件展示和自我讲解,观察学员对知识自学的初步掌握程度。而后,通过实际问题,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是什么”,考察学员对于知识的理解透彻程度。最后,采用标准化患者模拟,针对典型的酮症酸中毒表现,进行临床教学,使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常见疾病,症状多样,进展较快。其亦为内分泌科危及生命的重症之一,从诊断、治疗、监测、随访等,全方面考验临床医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灵活运用。因此,不论对于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该疾病都是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若单纯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学生仅能掌握“原则”性信息,无法快速进行具体运用;若按照国际国内相关指南进行教学,又感觉在学生未受到足够的专科培训时,理解稍显吃力。因此我们选用了英国全科医生最为常用的教学培训工具 BP 进行尝试。

持续半日的教学活动在学员中取得了超出意料的良好反馈,总结而言,他们认为有三点获益匪浅:

1. 教学模式新颖。由学生转换身份为老师,为了使“学生”理解知识,自身首先加强了主动获取并理解知识的能动性。

2. 知识来源(即 BP)十分有特色。BP 知识结构清晰标准,要点易于提炼,讲解透彻,且临床各个诊疗环节均有所囊括,重点递进分明,内容严谨,各项推荐均有高质量研究证据支持,可操作性强。与“点到即止”的教科书不同,也不似学术指南那般“高冷”。非常适合于循序渐进的对疾病产生立体的认知,让读者不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3. BP 的结构设计在标准化患者教学环节发挥了作用。面对此类患者,BP 所提供的信息直接明了,知识以要点式、指导式呈现,尤其是对于药物的用法、用量,血糖、酮体等各项关键指标的监测方案,唾手可得,不再“模棱两可”,结合之前基础的知识铺垫,十分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患者抢救各关键环节的衔接。

用户对此的评价

在线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熟运用多年,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但在中国起步则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BP 是世界知名的循证医学临床决策支持工具,也是西方医学界广为使用的优秀在线教学工具。本次教学是笔者个人首次采用 BP 进行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今后工作中,可更多的发挥 BP 教学作用,进行更多探索,助力知识的有效传递。